您现在的位置:珠海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 教育科研>> 成果申报>> 正文内容

1.2.2 谈职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02日 点击数: 字体:

1.2.2 谈职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摘  要】德国职业教育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关键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个人成长至关重要。本文提出职中教师培养学生关键能力要从防范教师教学理念误区、转变学生主观学习的动机和习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三个维度入手。

【关键词】关键能力、教学理念、学习动机、课堂教学

德国职业教育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今后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获得的跨专业、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以及具有不断变化地克服知识老化而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具体而言,关键能力包括专业关键能力、方法关键能力和社会关键能力。专业关键能力是从事各专业都必须要具有的基础能力,如外语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方法关键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方法等,它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社会能力作为个人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动能力还包括社会责任感、参与能力、小组工作中与人合作的能力、交流与协商的能力、自信心等等。

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满足一线岗位需求的综合性、复合型的应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仅强调学生必须具备基本职业能力,要“会做事”,而未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与他人和集体的相处能力等。无疑,这一培养目标在当前科技技术日新月异、就业形势千变万化的时代明显显得狭隘,而德国职业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全面、更具有发展性。那么,我国中职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呢?认为应从以下三个维度入手。

一、前提:防范教师教学理念的误区

近年来社会与学术界对职业中学课程改革的呼声高涨,职业中学的教师们在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中都树立了“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等基本教学理念。然而仅有这一基本原则指导而缺乏具体做法指引,课堂教学效果经常仅仅实现教学内容的传授而缺乏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必须避免一些观念误区:

1、课堂的任务就是完成教学内容?

大部分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时候把完成教学内容作为唯一任务,内容上完了,练习做好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殊不知以完成教学内容为唯一课堂任务只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既便是学生都能做出完美的答卷,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只是单一的、片面的、短暂的,而不是根本的、全面的、长远的。过不了多久,教师常常会失望地发现某些知识和技能已被学生遗忘得一干二净。原因很简单,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习得到的知识,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很快就会被遗忘。

教师们也试图让学生通过复习去记忆知识点,但事实上职业学校学习课程的多样性和学生学习习惯的惰性决定了让学生复习知识几乎不可能。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教师就应甘心在课堂上疲于做无用功?其实不然。因为虽然课程多样、知识和技能众多,但获取这些知识所必备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合作能力和探索精神等等却是共性的要素。教师们在课堂上的任务就是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帮助树立自信、创设情境、引导思考、调动参与、组织合作、鼓励创新等等手段让学生不断地重复训练以培养关键能力为中心的学习过程。当这一关键能力得到不断反复地复习之后,就能内化为学生长久的能力,即使外向的知识和技能被遗忘,也能够通过运用关键能力重新获取。

2、在教师教授之前,学生对所学内容都是“无知”的?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理智),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都是胡乱猜测,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因而建构主义者断言,离开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和经验来谈“建构”是毫无意义的。”教师应该相信学生能自己解决全部或部分问题,他的主要任务不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到传授和讲解,而是“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二、关键:转变学生主观的学习动机和习惯

在应试教育阶段单一教育评价体系的影响下,学生们习惯于也只懂得只为分数而学习,他们到学校上学的目的就是一丝不差地将老师的授课内容吸收回去,然后在题海中摸爬滚打直至取得好的成绩。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这一应试教育制度下的失败者和淘汰者,他们有的因长期成绩不佳而造成严重的自卑心理,有的已经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厌恶情绪,如此一来,大部分学生既没有全面发展的主观意识,也更没有自我能力培养的习惯。而关键能力培养是一种受教育者通过积极参与而激发潜能的教育,如果不取得学生的共识和配合,教师的“关键能力培养”目标就只能是一厢情愿,成为不可能实现的美好愿望。因此,中职教师应深谙“磨刀不误砍柴工”之理,在实施各种能力培养措施之时,经常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开导和学习动员是非常关键且必要的。

1、转变学生心态。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职业学校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是对“自我实现需要”的压抑和放弃,如果教师任其发展,很可能将是“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的人生,因而教师应积极地开导、矫正学生心态。首先,向学生介绍学校、介绍职业,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对职业的认同感;其次,向学生描述就业形势、职业发展前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并不比大学生差,“条条马路通罗马”,未来职场仍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再次,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挖掘优势和潜力,让他们意识到“天生我才必有用”,职业教育将有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2、转变学生学习目标。由于“一切向分数看”的学习目标长期折磨着应试教育阶段学生,使他们压抑个性和灵性,因而“抛开成绩而重能力”的学习目标一经提出必然得到学生主观上的欢迎和拥护。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放弃根深蒂固的“应试目标”而接受能力培养目标呢?首先,向他们介绍优秀职中毕业生的工作状况,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他们知道成绩不代表能力、学历也不代表未来;其次,告诉学生未来职场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企业需要的是技术过硬、工作热情、吃苦耐劳,有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能够自我激励、自我学习、迎难而上的人才,锤炼这些能力和品质才是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

3、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已经造就了学生被动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职业中学的学生往往对这种教学方式产生了强烈的抗拒和排斥,他们在课堂上习惯于发呆、讲话、玩小动作,就是对老师布置的任务惮于动脑、懒于动手,或者干脆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此时,教师不应简单地训斥和命令,而应因循利导:一,告诉他们本次任务是为了培养他们某方面的能力,增强学习目标感,例如,告诉他们对某一管理案例提出解决方案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二,设置疑问、布置任务时尽可能地留有更多的思考和自主创新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也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鼓励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让他们知道“只要参与学习,复杂的事情会变得很简单;而不参与,简单的事情也将会变得很复杂”;四,引导他们体验劳动成果,倡导“在实践中感受成功”,提出“我参与、我成功、我快乐”的口号,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习惯,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三、基础:“全方位”的课堂教学组织与实施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道授业的主要途径,因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落脚点在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教师“全方位”的课堂教学组织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基础。诚然,“关键能力”的培养还有赖于准确的专业定位、科学的课程体系和系统的教材建设,但这些外在的“硬”条件如果没有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等“软”条件来执行,那么完善的专业建设等外在“硬”环境只是一纸空文,“关键能力”的培养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而相反,在专业、课程、教材等尚未建设完备的前提下,只要教师具备了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全方位”地关注与调动学生,仍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创造力、合作能力等多种“关键能力”。那么,以培养“关键能力”为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全方位”地组织与实施呢?

1、以培养“关键能力”为目标,学生应全程参与。德国教师总是先让学生表达出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再对学生们的想法作出评价,学生能够在新知识形成之前自主地思考、归纳、表达他们的见解,这其实是一种注重个性发展,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学习潜能的教学方法。而国内教师在讲授新课时总是先讲自己的,然后再问学生们懂不懂,这其实忽视了学生“学”的主导地位,忽略了让学生参与知识积累和归纳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往往丧失了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要培养“关键能力”不能仅关注知识的单方面传输,而更应注重让学生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

2、以培养“关键能力”为目标,学生应全员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法是培养“关键能力”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方法,它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与团队精神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也难免出现一些“滥竽充数”和“浑水摸鱼”的被动参与者,导致小组学习的主角还是那些少数的成绩优异者,如果不加以纠正也就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教师应从三方面予以引导和约束:一是任务实施前必须明确地制定小组成员的岗位分工和职责任务,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二是任务实施时必须有监督,例如可以由教师或其他学生观察和监督,然后对其分工协作情况进行记录;三是任务完成后必须有反馈和评价,即对任务实施过程中组员的参与情况作评价,并在全组成绩中予以反映,以此增强学生参与的责任感。

3、以培养“关键能力”为目标,学生应全面参与。有些课程特别是技能课程,教师通常列出操作步骤,并逐步演示操作过程,然后由学生按部就班地模仿和实操,学生的参与程度也很高,然而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仅流于学生热烈参与的形式而忽略了激发学生思考与创新的实质,仅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而无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该意识到项目和任务只是学习的载体,通过完成项目和任务这一载体,学生必须参与的信息收集、组织规划、沟通协作、决策执行、检验总结、反馈评估等这一系列学习过程才是教学的重点,只有在这一过程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因而,教师的课堂设计必须是一个既包含知识信息也涵盖学习引导的计划方案,项目或任务的设定必须是一个未知获取途径的标的,以利于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培养“关键能力”。

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笔者的心得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更多教师深入研究、细心揣摩,共同总结出更多的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第3、4 期.http://www.hainnu.edu.cn/licb/Reference-data/Constructivism/Constructivism.htm

2、姜大源.吴全全. 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 清华大学出版社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
下一篇:3.3 宣传报道[ 06-03 ]

地址:广东省珠海市九洲大道西3024号 邮编:519070 电话:0756-8654882

报名咨询:0756-8614785 就业咨询:0756-8654783

粤ICP备0605848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0547号

版权所有:珠海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